星期三, 5月 27, 2009

我要你抱我

Samuel漸漸長大了,絕大多數時候他會自己跑來跑去。不久之前我才剛寫過,現在抱Samuel可算是少數的機會。

之前Samuel會在我抱著Gideon時要求我抱他,太太就會對他說我抱兩個小孩太重,要他自己走(跟媽媽牽手)。有越來越多時候,我會告訴Samuel自己走一段路,然後漸漸地他都得要自己走。就在他自己走的頻率越來越高之際,我突然發現一件事。

忘記是哪一天的事了,我只記得當時我空著手,Samuel來到我面前,沒說什麼,但我注意到Samuel遲疑地想伸出手,又不敢的樣子。我忽然覺得有點鼻酸,Samuel長大了,被大人抱的次數變少了,但是不知為什麼,他會連提出被抱的要求都不敢。是因為被拒絕太多次?還是因為自覺長大了不應該讓人抱?

所以我找了一個機會,告訴他:「如果你想要我抱,就直接說,沒有關係,如果我可以抱你,就會抱你,如果不行,我也會告訴你。」

所以現在,在晚上上床前的禱告後,他常會說:「我要你抱。」,然後伸出手來。像從前一樣。其他時候,則絕大多數時間他還是自己走,但是當他累的時候,或是突然想要混一下、當小小孩的時候,他也會說:「我要你抱。」

我在想,以後我可能會常常想起「像從前一樣」。但是重點是,我希望Samuel在面對我們的時候,能夠放心地把他的想法說出來,即使知道可能會被拒絕,也能坦然地表達自己的希望。

PS. 奇怪的是,Gideon一直到最近才會說「抱」這個字...

星期六, 5月 23, 2009

欠扁?

之前朋友在噗浪(www.plurk.com)上說,覺得自己的四歲(快五歲了)小孩欠扁的頻率極高,此言一出,竟然獲得不少媽媽(好像沒有看到爸爸?)的迴響,甚至有人說,這個年齡的小孩若不欠扁,一定是怪胎。

我從來不覺得Samuel欠扁。

這並不是說我的小孩非常完美,不會惹我們生氣;也不是我們溺愛小孩到一個地步,看不見他們的缺點。事實上,我曾經沒好氣地對太太說:「如果Samuel不是我的小孩,我一定覺得他愛發脾氣,又愛哭。」更深層的意思其實是,我最討厭小孩子的地方,都出現在Samuel身上了。我看到Samuel的缺點,而且正好是我最討厭的那種。

可是我不覺得Samuel欠扁,真的!我所想的是,要怎麼樣才能讓他改掉這些缺點?

當然,「欠扁」只是一種形容詞,負面的形容詞。但是負面形容詞的使用頻率和時機其實有很大的學問。當我家的狗做了我討厭的事時,我會對牠說:「你很欠揍喔!」但這只是單一事件的形容,針對牠做的那件事而言。我很偶爾(真的很少,回想起來可能有那麼一兩次)對Samuel說「你很欠揍喔!」,同樣是針對他當下所做的那件事。

但是如果這類負面形容詞經常被用來形容孩子,或是變成形容「孩子」的形容詞,我覺得問題就大了-各位應該聽說過自我形象這回事吧?有沒有聽說過從小被說笨的孩子很容易真的笨?這是對孩子的影響,那對大人呢?當我們一直說誰誰誰欠扁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漸漸就覺得這個誰真的很欠扁?

我覺得我們說的話不只是會暗示聽的人,也會暗示自己。如果我們過多使用這些負面形容詞來形容我們的孩子,暗示自己說孩子就是這樣的人,我相信對於我們教養孩子是會有負面影響的。

而讀者若是基督徒,你更應該考慮以下的看法:

.神的話語帶有能力,而我們是有神所賜生命的人,我們的話語也是帶有能力的。你所說的負面話語會產生負面的能力。

當然我並不是主張不可以責備孩子,我其實是主張要嚴格管教的。但是管教和責備顯然和用負面形容詞來形容孩子不同。我誠懇地建議為人父母者不要使用負面形容詞來形容孩子。比如說,有人喜歡說自己的孩子悖逆,我猜想是從聖經學來的。但是聖經用悖逆來形容誰?最早是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對上帝做了些什麼,你的孩子對你做了些什麼?需要用悖逆這種形容詞來形容你的孩子嗎?

該罵的要罵,該罰的要罰,但是不要用言語,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孩子的形象,以及孩子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星期二, 5月 12, 2009

英雄

我沒有拯救全世界的抱負,只想當兒子心目中的英雄。

有了小孩以後,我經常想:在孩子眼中,我有什麼是值得他們學習、欽佩的?等我死了以後,當他們想起我的時候,他們會記得什麼?我會留下什麼記憶給他們?

今年春節回台中過年時,Samuel拿到一顆藍色的心,看起來就像超級馬利歐裡面的那種過關的心。他經常拿著晃來晃去,我一再叮嚀他要小心,別搞丟了。結果,就在回台北的前一天,那顆心真的不見了。我們翻箱倒櫃,找了半天,沒找到,只好承諾Samuel說會再繼續找。

前幾天回台中,我記得這顆心的事。進入過年時睡的房間,我就開始東找西找-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找到那顆心,然後拿給Samuel,讓他驚喜一下,過一把兒子心目中英雄的癮。

可惜我的如意算盤沒打成;還是沒找到。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做爸爸的都會有這種心情,我自己是體會甚深。其實我並不在乎孩子是不是跟我甜言蜜語(真這樣的話我也受不了),我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滿足孩子的期待,無論是意料中還是意料外。

也許下次回去應該把床全部搬開來找。

附記:不要小看孩子的記憶。我本來以為Samuel已經忘記這件事,沒想到那天他一進入房間,就提起那顆心的事。Orz。

星期日, 5月 10, 2009

小狗來我家

太太的朋友的朋友有一隻狗,因故不能繼續養,暫時先放我家。

Samuel和Gideon都很興奮。Samuel說過很多次想再養狗-他對我們家以前的雪納瑞有印象,在路上看到雪納瑞時都會說:是和妹妹一樣的狗耶。Gideon則是對狗一直都很感興趣;妹妹是在他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死的,不知道和這一點有沒有關係。

我想到Samuel像Gideon這麼大的時候,對於我餵妹妹吃飯這件事很感興趣,而那時候訓練他操作工具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他用湯匙把狗飼料挖到狗碗裡。看到現在這隻狗,就想起那時候的情形。

Gideon也很有趣,他看狗吃飼料,沒有吃完,他就把飼料一顆一顆拿起來餵給狗吃。

看小孩跟狗玩是很有趣的事。而且我認為讓小孩從小和動物相處,對他們有正面的意義。(沒有學理基礎,純粹是我個人的感覺。)

以前沒有小孩,把狗當成孩子養。以前甚至覺得,養狗比養小孩好,因為狗不會反你,小孩會,畢竟是有靈的人嘛。不過現在倒是有了新的體會,當了幾年的小孩的爸,也當了更多年的狗爸,我覺得對待小孩和狗時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對小孩會有期待,對狗不會。不是期待他們成為大人物的那種期待,而是期待他們能夠活得好好地,甚至活得更好的那種期待。

就像現在這隻狗來到我家,我還是和過去一樣,會擔心牠很久沒上廁所、有沒有生病等等。但是基本上,把牠照顧好,也就是極限了,我並不會期待牠以後可以過上好日子。而小孩完全不一樣,除了現在過得好之外,我更期待他們將來過得好,特別是在我不能夠再照顧他們以後。

而期待,正是推動人向前走的力量之一,不是嗎?

星期五, 5月 08, 2009

Samuel今晚不在家補遺

忘了說,今晚Samuel不在家睡,是他第一次沒有回家睡覺,住在別人家;是第二次沒有和爸媽一起在家睡(第一次是他剛出生的那一年,在他四個月大時,我和太太去過結婚紀念日,把他留在家裡和岳母住了一晚;自從他懂事後,就不曾自己離家過夜)。所以今晚也是劃時代的大事。

Samuel今晚不在家

Samuel今晚去住褓姆家。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大概是想和大姐姐小姐姐玩。(據太太說,她們是有陰謀的-因為他們下次去香港時想帶Samuel去,所以現在開始試著讓他練習不睡在家裡。)

本來昨天就要去,但是Samuel回家,玩Wii玩一玩就不想去了。今天則是直接留在褓姆家,看起來似乎玩得還頗開心。

只把Gideon帶回家,我還是陪著Gideon,但是總覺得冷清許多。Samuel會講話,回到家來,總是不斷地聽到他在叫爸爸或媽媽,玩東西或看電視也都會一直有反應。Gideon的主要語言還是啊,比較起來當然安靜很多。這似乎就是當年只有Samuel一個小孩時的情景。現在卻覺得冷清。

我不只一次假想過孩子們長大後的情形。坦白講,之前想的都是他們長大後,我和太太可以不必再被他們綁住,可以恢復過去的兩人世界生活,貌似可以重拾過去快樂無拘束的生活。但是今晚Samuel不在家,只有Gideon在,我卻想念起Samuel在家的嘈雜和喧鬧。他在家時,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就想要趕快把他弄上床睡覺,今晚我卻在幻想他會不會玩一玩又說要回家睡。(對了,一直到今天,他雖然喜歡去台中找奶奶玩,但是晚上都會說要回家。)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的快樂已經改變了。我已經開始有點能夠體會,為什麼家庭主婦會在小孩去大學後,突然失去自己生活的重心。

星期一, 5月 04, 2009

學哥哥

某天,我坐在沙發上。Samuel在玩Wii,Gideon在玩掃把掃地。他的奶瓶(裝水)放在矮桌上。

Samuel跑過來,把Wii的遙控器拿給我,說要去上廁所。然後就看到Gideon丟下掃把,把奶瓶拿起來,也拿過來給我,然後跟著Samuel去廁所,一面走還一面掀衣服(就是準備要脫褲子的樣子)。

幾分鐘後,我們聽到兩次沖水聲-不消說,必然是Samuel上完廁所沖水,Gideon隨即也沖了一次水。

其實Gideon還在包尿布,根本不必上廁所,但是他看到哥哥去上廁所,也跟著學。他非常喜歡學哥哥做事情。

我在想,搞不好讓Samuel來教Gideon做事,效果還比較好呢!

心軟

前幾天去聽一個演講,講員是世界展望會會長夫人。她說到有一次她到外地去探視窮人,看到一個屋子裡,大人不在家,只有三個小孩在家,分別約是五歲、三歲和一歲半。她說,到了吃飯的時間,五歲的孩子就去拿了三根調羹,端來一鍋冷稀飯,三個人坐在地上挖稀飯吃。搶食的結果,當然五歲的吃最多,一歲半的吃最少,結果一歲半的沒吃飽,就坐在地上哭。

我一面聽,一面在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是:快五歲的Sameul,還有一歲半的Gideon。想到如果故事中的三個孩子變成是他們,想到Gideon搶食、坐在地上哭的樣子,眼淚開始堆積在眼框裡。

有了孩子以後,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對於和孩子有關的新聞表現得更加心軟。聽到三歲的孩子被虐待甚至致死,就會想到三歲時的Samuel;聽到一歲的孩子被愚昧的父親搖晃到腦死,就會想到一歲的Gideon;諸如此類的事,總是讓我為了那些孩子的不幸感到極為悲傷,因為把Samuel和Gideon的身影投射到這些孩子身上,就會特別心軟,也更加無法理解,這個時期這麼可愛的孩子,怎麼會有人忍心下毒手。

成為父親,讓我對事情有了另一層的認識。不只是理性上的是非認知,也有了感性上的憐憫。